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,要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。随着“十四五”收官和“十五五”开局,如何持续做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关键。
习指出,要“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”。当智慧革命引领时代,以数智技术全面驱动教育制度、理论、实践、队伍等的发展,加快“十五五”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,就成为重要一环。
一是打牢数智赋能教育制度建设底座。制度建设为数智赋能高质量教育的行稳致远提供根本保障。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,健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是要求,也是方向。展望“十五五”开局,编织覆盖全流程的制度保障网络就提上日程。基于标准化建设迈进的目标,完成教育数字化标准修订,应聚焦健全教育所处的数字环境、数字资源、数据采集、信息安全、准入维护等标准规范。夯实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,应本着“数据安全优先”“政治立场审核”“伦理前置审查”原则,既全面落实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机制,也严格落实以政治性和导向性为根本的资源内容审核制度,还兼顾数智伦理审查机制,由教育专家、技术工程师和伦理学者组成跨学科委员会,开展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伦理评估,严防技术应用偏离教育育人本质。
二是深化数智赋能教育理论建设创新。提升数智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水平,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。总结“十四五”、布局“十五五”,需将领会指示精神、贯彻方针政策融入科学系统的理论探索。立足理论回溯和奠基工作,应系统阐明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初心与有效利用技术工具的辩证关系,精析“十四五”数智教育实践经验和应用规律,明辨技术赋能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健康发展,让学理阐释为数智赋能教育发展把舵。面向“十五五”创新建设需要,应结合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特点,通过理论创新,构建适应数智时代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,拓展数智赋能新工科、新文科等交叉教育的理论体系,并为未来课堂教学、德育实践、家校协同、终身学习等领域的数智化科学应用提供坚实学理支撑。
三是拓宽数智赋能教育应用建设场景。场景落地是数智教育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。面向“十五五”,要聚焦教育、教学和管理三项任务,持续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。首先,赋能学生教育,应发挥平台资源汇聚优势,依靠学生数据全周期伴随式采集分析,将数据利用贯穿发掘潜质、激发兴趣、心理护佑全流程;其次,赋能教师教学,应充分发掘平台备授课和互动功能,加快实现教学的特色化、创新化和规模化;第三,赋能教育管理,可积极拓展“人工智能+X”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范围,以需求导向实现教育管理场景“全流程+智能化”的治理升级。同时,要专注数智辅助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。置身课堂教学场景,应构建终端配白板、大模型搭知识图谱等“沉浸式+个性化”的智慧教学生态,让学生在鲜活的具身体验中实现课程体系与智慧内容的动态适配,同时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动感的有机融合。面对课后服务场景,要加快打造“精准化+拓展性”数智体系,促进AI(人工智能)陪伴式阅读、虚拟研学等项目开发,让大数据有力辅助靶向补习与教育延展。
四是造就数智赋能教育师资建设铁军。展望未来,谋篇“十五五”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,应打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养师资队伍。首先,聚焦培养内容,需谋求师资培育、教师专修、优教特岗和激励标准的四方面深耕。应将数智素养纳入教师培养必修课程,师范院校增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、教育数据挖掘等专业课程,提升师范生的数智应用能力;分学段、分学科开展在职教师精准培训,重点强化智能工具使用、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;组建跨区域数智教育名师工作室,鼓励教师参与“低代码”“轻应用”开发和校本课程研发;同步建立以课堂观察、作品评审、评优评奖为指标的数智素养评价标准与成长档案。其次,聚焦培养目标,既应聚力思政建设,造就一支深谙智慧赋能红色资源与文化传承、推动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师生力军;也应注重数智素养教育,以“教学生学数智、带学生用数智”的循环赋能,不断锤炼有效传播和有力传递数智能力的师资力量。
五是提高数智赋能教育普及建设精度。迈向“十五五”,数智赋能教育需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阶梯式终身学习体系。一个关键是构筑针对数智学习的学段课程全链。小学发蒙期,可开设趣味编程、智能机器人等启蒙课程,依托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数智兴趣;初高中阶段,可布局人工智能入门、大数据应用等拓展课程,着重培养数智思维与创新潜能;迈入大学,则可设置深度学习、云计算应用等专业化课程,为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提供硬核支撑。另一关键是开放实施非学历阶段的靶向培育。例如聚焦老年群体痛点,通过一对一帮扶、网上“银发课堂”等形式,开展智能手机应用等实用技能培训以填补数字鸿沟;针对“两机”“两员”等新就业群体,将“流动课堂”送至工作站点和虚拟教室,以覆盖接单技巧、导航优化等新职业友好场景;面向青年群体,可依托“青年夜校”等组织,以短视频制作、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培训助力就业创业;针对普通民众,则可尝试推出24小时智慧学习驿站、数智体验专区建设试点,提供泛在可及的终身学习数智环境。
当然,体系建设,意识先行。如何迈过观念和思维培育的首关,成为推动数智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基础。擘画“十五五”,还需内外兼修,既应重“润物无声”和“日用不知”,以激发民众拥抱数智变革的意识自觉;也应重传播宣介和舆论营造,共助民众增强数字文明的认同感,齐画数智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“同心圆”。
(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、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