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市科学技术局举行“优化科技营商‘软环境’打造创新驱动‘硬支撑’”主题新闻发布会
发布时间:2025-08-30 11:03:32

  8月29日,枣庄市科学技术局举行“优化科技营商‘软环境’打造创新驱动‘硬支撑’”主题新闻发布会。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完善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、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等工作成效作发布,并就重点政策解读、区县创新实践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,全面展现枣庄市以科技创新赋能营商环境优化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。

  发布会上,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,今年以来,枣庄市构建起覆盖“技术攻关-成果转化-产业化”全环节、“人才 -资金-平台-数据”全要素的科技创新政策链,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。

  顶层设计升级:锚定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,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》,从创新主体培育、平台建设、人才集聚等6大领域提出16条具体举措,推动“四链”深度融合。

  监管机制闭环:修订印发《枣庄市科研诚信监督管理办法》《枣庄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》等“一揽子”文件,构建“立项 -实施-验收-评估”全周期管理机制,实现“制度 + 技术 + 文化”三位一体监管,覆盖硬科技与软科学项目。

  市科技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通过项目、金融、服务“三赋能”,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。

  项目攻坚强能力:聚焦“6+3”现代产业“补链强链”,组织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,预计获省级以上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、省级股权投资800万元;实施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5项,推动企业突破关键技术。

  科技金融解难题:深化政银企合作,联合14家银行扩大“科创贷”覆盖,1-7月指导1046家企业入驻“科融信”平台,办理科创贷申请金额6.59亿元,惠及139家科技企业;为94家企业及孵化载体兑现省级“小升高”补助975万元。

  精准服务促成长:开展“政策找人”走访活动,动态分批组织667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,推动15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,构建“科技型中小企业-高新技术企业”梯次培育体系。

 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“堵点”,枣庄市从流程优化、机构培育、校企合作三方面发力,推动科研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。

  流程集成提效率:联合多部门出台《枣庄市科技成果转化“一件事”实施方案》,打造“市级统筹、部门协同、线上线下融合”的服务模式,简化成果登记、资金申请等流程。

  服务体系强支撑:加快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,新增2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;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,壮大专业服务队伍,完善“中试熟化-成果对接-转化落地”服务链条。

  校企合作结硕果:深化与中科院、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,推动山东奥卓新材料与北理工鲁南研究院联合申报的“基于超分子弹性体的减振降噪关键技术与应用”项目获2024年度省技术发明一等奖,实现枣庄市同类奖项历史性突破。

  “科创与产业融合”政策亮点:《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》通过“精准投入 + 生态重构”双轮驱动,对种子期、初创期企业分类施策,提出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、“鲁科保”保费补贴等举措,推动创新从“政策输血”向“机制造血”跃迁,紧扣“6+3”现代产业与“8+X”未来产业布局。

  科技项目监管路径: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实现“三个全覆盖”——管理范围覆盖所有市级财政支持研发项目、管理过程覆盖“指南 -申报-验收”全链条、责任主体覆盖项目承担单位、负责人及管理机构,通过常态化检查与信息化手段,平衡创新活力与风险防控。

  科研诚信管理体系:《枣庄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》依据国家及省相关法规制定,构建“事前承诺-事中记录-事后奖惩”闭环,将信用等级分为 A、B、C 三级,明确失信调查处理流程与信用修复机制,为科研活动筑牢“诚信防火墙”。

  企业培育提质:建立以知识产权、成果转化率为核心的梯度培育体系,指导84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(同比增42.4%)、3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(同比增100%),新建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,全区省市级创新平台达90个。

  校企合作扩面:举办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大会,签约16个校企合作项目;组织企业与上海交大、吉林大学等开展交流12场次,推动良安农发、天耀新材料等企业深化“技术供应链 + 产业应用链”融合。

  政策赋能增效:实施10个科技攻关项目、5个成果转化项目,预计新增专利48个、营收4.2亿元;指导92家企业入驻“科融信”平台,帮助14家企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7400万元,兑现贴息补助88.1万元。

  下一步,枣庄市科技局将持续当好科技创新“护航员”“勤务员”“服务员”,深化政策落实、强化要素保障,推动枣庄成为创新活力迸发、成果涌流的发展高地,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更强科技动能。